乳山农商银行:为特色产业插上“金翅膀” |
【字体: 小 中 大】 2025年09月19日 点击:0次 |
在乳山,果园里的苹果压弯枝头,合作社的梨香飘出山谷,渔港的牡蛎泛着莹润光泽。 在这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乳山农商银行以“金融为民”为初心,以创新服务为笔,以特色产业为墨,在田野乡间、渔港码头勾勒出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的乡村振兴画卷。目前,该行涉农贷款余额达63.9亿元。 精准滴灌解急难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乳山苹妃果蔬有限公司的冷库前已是车声隆隆,工人们正忙碌着将一箱箱苹果搬上冷链车。“这批特级果今天发往上海,那边超市早就等着了。”总经理崔青山乐呵呵地说。 时间拉回到2023年秋天,当时苹果行情看涨,崔青山准备扩大规模,但收购资金需要现场付款,扩种的200亩新果园还等着资金购买有机肥,冷库的制冷设备也急需升级,算来算去,150万元的流动资金缺口像块巨石压在崔青山心头。 正当他一筹莫展时,该行“乳雁”红马甲服务队上门走访,得知他的情况后,立即实地调研企业资金需求,了解企业经营和财务情况,为其定制金融方案,很快将150万元贷款发放到位。这笔钱像一场及时雨,让崔青山稳稳抓住了市场机遇。如今,企业带动周边200多户果农增收。 在乳山,像苹妃果蔬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该行“乳雁”红马甲服务队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量身定制信贷方案:给种植户办理“化肥贷”,让化肥种子钱提前到位;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广“订单贷”等贷款,凭购销合同就能放款。截至目前,该行已支持106家涉农小微企业发展特色种植业,让金融的养分精准滴灌到农业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让乳山的苹果、梨、樱桃、葡萄、无花果等水果,从山间地头走向全国20多个省市的农贸市场,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增加了村民收入,也让涉农企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深耕网格促发展 在乳山缘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郁郁葱葱的果园里,看着挂满枝头的秋月梨,合作社负责人胡志喜上眉梢,他指着远处忙碌的村民们感慨道:“感谢农商银行对我们的支持,让我们的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现在合作社雇了20多个村民打理果园,每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 五年前,胡志带着一腔热忱回乡创业,用手头积蓄包下200亩荒地种上了果树。经过三年埋头苦干,果园规模逐渐扩大。随后他成立乳山缘兴源果蔬专业合作社,可购买树苗、升级滴灌设施等处处需资金,很快便因资金不足陷入困境。 “乳雁”红马甲服务队开展一体化走访时,了解到该合作社的资金需求,立即为其办理了100万元“鲁担惠农贷”,让合作社的发展按下了快进键。如今合作社的400亩果园里,不仅有秋月梨,还种上了金富士、维纳斯等新兴苹果品种。每到采摘季,能带动50多个村民就业,胡志笑着说,现在村民见了他就喊“胡园长”,这称呼里藏着日子越过越甜的欢喜。 深耕网格的成效不止于此。近年来,“乳雁”红马甲服务队创新构建“六维网格体系”,将辖区44万名居民精准纳入601个行政村、95个小区、15条沿街商铺、24个专业市场、6个工业园区、4个港口及93个科局网格,创新“信用工程筑基+整村授信推进+四张清单承接”模式,深化“村两委+金融机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农户”四方协同机制,逐户对接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通过精准覆盖果业种植、粮食加工、水产养殖等26个特色产业及357个细分行业,主动上门开展需求摸排,全年累计走访超2.1万户,贷款授信100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金融动能。 金融赋能富渔乡 炎炎烈日下,乳山市海阳所镇小泓村码头上,刚上岸的牡蛎堆成小山,这正是闻名遐迩的“乳山牡蛎”。岸边一派繁忙景象,牡蛎养殖户于霞正和村民们一起分拣牡蛎,她感激地对该行信贷人员说:“你们的贷款支持,就是我们养殖户最坚实的后盾!” 去年,于霞为扩大牡蛎养殖规模犯愁。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乳山牡蛎以其鲜美可口而供不应求,于霞想扩大养殖规模,将养殖笼从30万笼增加到50万笼,需要资金30万元。那时她整天守在码头,看着别人家的养殖区不断扩大,急得嘴上起泡。 “乳雁”红马甲服务队上门走访,根据她的实际经营状况为其发放30万元“地理标志贷”,为其解决了资金难题。她立即购置养殖笼、牡蛎苗,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 在乳山,像于霞这样的牡蛎养殖户多达2000多人。针对牡蛎产业“轻资产、缺抵押”痛点,该行深挖“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创新推出“地理标志贷”,并构建“三位一体”服务体系,通过组建“流动银行”下乡,把柜台“搬”到田间、码头、养殖区;通过手机银行实现贷款申请“秒批秒贷”;通过开展“金融夜校”,积极为养殖户们提供金融知识、风险防范、市场信息等,帮助养殖户们提升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惠及农户近万人次。截至目前,该行涉海贷款余额达13.18亿元,不仅支持牡蛎养殖,还覆盖了海参、北美虾、扇贝、海红等特色水产,让这片蓝色的海域成为渔民的“聚宝盆”。(刘智泉 李晓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