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13)| 丰碑 陈维荣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1日 点击:0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维荣(1927—2007),男,汉族,中共党员,1927年出生,山东沂源人,1946年参军,在解放开封的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左腿负了重伤,1955年当选土门乡信用社第一主任,2007年6月7日病逝。25年的信用社生涯里,他以革命军人的觉悟要求自己,为百姓生计鞠躬尽瘁,凭残弱之躯应对万重困难,成为革命老区建设的带头人,1979年9月,陈维荣因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丰碑 鲁山脚下,沂河源头,一位革命军人复员回乡,身残志坚,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广为传诵。巍巍鲁山,伟岸挺拔,它那古老的沧桑记录着岁月轮回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悠悠沂河,缠绵悠长,它用缠绵不绝的银波传递着一个个动人的篇章。 1927年,陈维荣出生于沂源县鲁山脚下的朱阿村,他于1946年参军入伍,在解放开封的战斗中失去一只胳膊,左腿负了重伤。1949年复员后,他在村里担任生产队长,1955年,他当选土门乡信用社第一任主任。在随后的25年信用社生涯里,陈维荣以革命军人的觉悟要求自己,为百姓生计鞠躬尽瘁,凭残弱之躯应对万重困难,成为老区建设的带头人。 一心办社开辟新局面 建国不久,民生凋敝,困难重重。“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主席的教导让陈维荣鼓起勇气,主动担起了办信用社这个“政治任务”。 “陈维荣他就只有一只胳膊,连个大字都不识,还办信用社?把钱存到他那里,还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信用社刚办起来,就有放高利贷的人提出质疑。当时,有的人即使家里有钱,也不往信用社存,有些贫苦人家用钱,只好去借高利贷。面对质疑,陈维荣埋头苦干,挨家挨户做宣传,定时定点流动服务,用实际行动换取群众们的信任。 刚当上土门乡信用社第一任主任时,陈维荣拼尽全力拓展业务。有一天,他冒着大雨,拖着残疾的右腿,一瘸一拐地赶到十多里外的建设工地,大伙看他淋得湿漉漉,都心疼的说:“下这么大雨,你还往这跑!”他回答说:“咱信用社得讲信用,什么天气也不能变”。就在这一天,他吸收存款四千多元。 军人出身的陈维荣常说:“要办好信用社,必须发扬我们和群众的鱼水关系,努力把信用社办到群众的心坎上。”对于当地的烈属、军属、五保户、病灾户,他都一一登记在册,定期走访,风雨无阻。 1975年快过春节的时候,上级发放了救济款和烈士、军属补助费。而当时的土门乡下了场封门盖地的大雪,平地堆起尺把深。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及时把关怀送出去,陈维荣毅然背上挎包出了门。一路上沟深路滑,西北风刮着雪花,打得人睁不开眼,一不小心就有滑到山沟里的危险。上坡上不去,他就趴下身子,用一只手撑着,一步一步往前爬,摔摔打打好几次,这才爬上去。一天下来,他坚持走了两个大队,给四十户烈士、军属和贫农送款三百五十元。 西岭大队崔大娘见到陈维荣时,他俨然成了一个雪人。大娘忙拉他进屋,刹那间眼泪婆娑:“这样的天气你往这跑什么?”“快过年了,领导叫我来看看您老人家,这是九块钱的补助”,他笑呵呵地把钱递了过去,落在他睫毛上的雪花渐渐融化,崔大娘的心中瞬间更暖了。 就这样,陈维荣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迈着残疾的脚步踏遍土门乡的各个村落、果园、田头。看似羸弱的他,凭着坚强意志与服务“三农”的一腔热血,将金融服务洒满了每一处他走过的地方,每一个知道他故事的人无不赞誉绝口,他成为了信用社的“活招牌”。新成立的信用社也渐渐得到百姓的信任,越办越兴旺,路子也越走越宽广。 一生为民带来好日子 50年代的沂源县,山多土薄,有些穷队生产上不去,贷款年年还不清,乡亲衣食不见起色,极大的影响了信用社资金周转。陈维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当公社党委安排支农任务时,时刻做好工作准备的他主动请缨,收拾好挎包去了最穷的左家峪大队蹲点,吃住都在一线。 “老陈啊,俺左家峪解放这么多年了,不仅对国家没贡献,还得靠国家救济,心里难过啊,你就领着我们好好干吧”。听到队员们的殷切希望,陈维荣暗下决心:不改变面貌,绝不出这个队! 面对资金、物料不足的难题,他和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发动社员存款。有的人把卖猪、卖鸡蛋的钱存到了信用社,仅仅用了几天的时间就吸收到存款一千五百多元,再通过发放贷款一千多元,解决了购买生产工具和树苗资金不足的问题。 经过三年苦战,终结硕果。这个大队造林面积一千九百亩,植树三十万棵,粮食单产上升到八百斤,苹果、花椒、蚕茧等年收入高达一万七千多元。村民富了,贷款也还清了,左家峪大队的日子也逐渐红火起来。二十多年来,陈维荣和信用社的同志们一起,先后帮助过十四个大队,其中十二个大队由贷款队变成了存款队。生产的发展,聚起了金融的“活水”之力,全社支农资金在1978年达到八十多万元。 在1978年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上,陈维荣作为金融系统典型做“挎包”事迹报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受到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07年6月7日,陈维荣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去世。“陈维荣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坚持‘三查’原则,农信社没有一笔不良贷款。”原土门信用社唐孝书主任含泪回忆说,“老陈虽然走了,但他无时无刻不在人们中间。” 一脉传承赋予新使命 “因为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失去了右臂,也不会骑车,用两条腿满村里跑,大家都很尊敬他,关心他,支持他。”陈维荣的儿子动情地说,“他亲手盖起来的石头房是最早的信用社,他用左手记录的账本,每一笔都整整齐齐。父亲是我一生的教科书。” “农村信用社一直是扎根基层的。我认为公爹其实是平凡的,他就是用脚步丈量方圆这几个自然村,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常年如一日的重复着一件工作,把这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守时守信,让人们对信用社有了很好的印象。”陈维荣的儿媳说,“我公爹的挎包里装的是一份信任和情怀。他走村串巷,谁家有钱,谁家没钱,谁家存钱,谁家取钱,他都了如指掌。实在困难的,咱信用社可以给他一笔贷款,帮助他们先渡过难关,到年底或者有收入的时候再还上。自然而然,老百姓就觉得信用社的作用很大,信用社是能帮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久了也就产生了感情。我公爹背着挎包下乡,他们就说老陈你来了,把我的钱放你挎包里,我放心!” 陈维荣的去世是不幸的,然而幸运的是,他的“大挎包”精神在沂源农商行扎根发芽,星火相传。在“大挎包”精神的感召下,人人都是“陈维荣”,在沂源农商银行,处处都能看到陈维荣的影子。就像鲁村支行身兼数职的综合柜员李启明,他的担当精神就闪闪发光。“我们沂源农商银行有一笔伟大的财富,那就是陈维荣的奉献精神,他为青年员工们树立了榜样,就像启明星一样,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路”。 “自行车、泥腿裤、老式挎包、乡间地头,这曾是我理解的老一辈农信人的‘行头’,然而,与我们的老前辈陈维荣相比,这副‘行头’还是很时髦的,当年陈老深入群众,走进田间地头,那是靠自己的铁脚板走出来的。我能骑上摩托车,背上挎包跑业务,那简直是享福喽。”说这些话的,是沂源农商银行一名普通的客户经理。就是这么朴实无华的几句话,却诠释了青年一代继承和发扬陈维荣精神的决心和信心,并演绎了新时代下摩托车上的“大挎包”精神。 在沂源农商银行,时时有人秉承陈维荣老人的信念。“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内化于心,铿锵有力;身为一名农信人,要向陈老一样,忘我工作,永葆党员本色。”沂源农商银行工作人员王艳丽始终将“恪尽职守、勤勉工作”外践于形,掷地有声。 作为信用社的开路人,陈维荣身残志坚,以非凡的勇气革命一生,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敬可叹。他是今日无数农商人奋斗的榜样,他用“大挎包”精神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故事永远镌刻在后辈人心中,时刻激励着农商人勇于拼搏,担当有为,奋勇前进……(于长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