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

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44)| 镌刻在血脉中的“大挎包”精神 曹阳华
 【字体: 】 2021年11月20日 点击: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曹阳华(1941-2007),男,汉族,中共党员,1941年7月生,1970年6月入党,山东招远人,1965年5月参加信用社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曹阳华始终不忘自己的农民出身本色,工作中时时刻刻站在农民的观点和立场上考量个人的服务方向、服务方法和服务目的,千方百计为农民排忧解难。在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中,他除干好本职业务,凡是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有利的事,遇到就管,见了就摸,承诺了就兑现,为当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造和人民公社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66年荣获山东省工业交通财贸方面劳动模范称号。

  镌刻在血脉中的“大挎包”精神

  在招远,有一位言传身教影响几代人,将“大挎包” 精神深深镌刻在血脉中的老农信人。他自1965年5月入职以来,自觉肩负起重任,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服务。他就是曹阳华。

  用心宣传搞好储蓄

  “储蓄工作要搞好,宣传发动要先行。”这是曹阳华的工作理念。为此,他在工作中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全力打开储蓄工作新局面。

  在村头街面,他请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还有共青团组织代写储蓄宣传材料,利用黑板报进行宣传;在各村召开村民大会时,他积极争取参会,在会上和村干部、村民们交流存款工作;平时一有空,他就会跑到各村里的大队,用广播一遍一遍地喊。他回忆说:“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到积极储蓄支援“四化”建设,从号召算账对比增收节支到留有后备金妥善安排家庭生活等等,别看我文化水平不高,可宣传的内容还真不少嘞。”

  1976年以来,他带着手写储蓄宣传提纲,逐村召开大会进行发动,还积极组织召开干部会议,压实责任到人,分头做出储蓄计划,登门服务,那段日子,他们一个村一个村地跑,每天都不停歇,看着自己背着的挎包越来越鼓,心里也就乐开了花。

  “当时村村都这么搞,用朴实的话语一遍遍和他们讲,乡亲们都愿意听,也能接受。特别是利用四次调高利率的机会宣传储蓄能利国利己的好处,用不同的本金、不同的档次算了各自的利息帐,不仅让老百姓信任咱,愿意来信用社存钱,还让他们通过参加储蓄支援“四化”发展经济,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回忆起那段日子,他和同事们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1973年,他在金岭工作时,发现山前孙家村孙汝涛两口子过日子有计划,粮有储备,钱有节余,生活简朴,清洁卫生,是一个文明的家庭。他总结了孙汝涛的经验,到公社广播站进行宣传,到外村宣传,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他还主持编写了小吕剧《开资之后》,排练后逐村演出,并配合年终决算边演出边宣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973年12月,县行在金岭召开现场会,他写吕剧搞宣传的做法被当作典型进行了推广。通过这一系列工作,1980年以后,他每年收储可以到达110万元,年终开资收储四、五十万元。

  “110万元,在1980年是个什么概念?可我父亲凭什么做到这种程度?或许就是因为他向老百姓讲解金融常识时用心了,让老百姓能听得懂,能信任他,敢到他这儿来存钱。这份信任,也是父亲背着挎包一天天‘挣’回来的。这个过程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传承、去学习。”曹阳华的大儿子曹利勇每每回忆起父亲,总是感慨万分,也深深体会到“大挎包”精神带给他们一家人巨大的精神财富与时代价值。

  总结经验干好工作

  1976年,曹阳华在张石埠片工作期间,年底分配兑现时,他总是先选择一个大队试点,在仔细核算好分配依据的同时,再搞好分配,确保分配公平公正、人人信服。1984年,这是开放搞活的第六个年头,他所服务的郭家埠六个村经济发展很快,群众收入增加,年终分配时,他先在闫家庄村试点,然后逐村宣传,积极协调大队领导干部,请大队出面统一组织,各厂一块开支。这一年全片开支120万元,存款85万元。他负责全片六个代办员的业务指导,对他们采取五天一接账交流,一个月一计划打算,三个月一奖惩兑现的办法来调动积极性。代办员崔文同志工作积极,服务热情,为百姓办事不嫌麻烦,1984年储蓄余额突破30万元,1985年达到36万元。他及时帮助崔文总结经验,并在全片代办员中交流推广,推动了全片储蓄工作。1985年底,全片社员储蓄100多万元,其中代办员经办的占到了80%。

  “父亲去世很多年了,但是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我们都留着,在我家里,有一个带锁的抽屉,里面存放的就是父亲当年工作总结的手稿,这些手稿也是父亲留给我们的工作方法,是我们一家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曹阳华的女儿曹翠荣说,“父亲用他的一生向我们传递了‘爱社如家’的思想,督促我们用心工作,用心去传承‘大挎包’精神。”

  一心一意为民服务

  曹阳华时常告诫自己和代办员,一定要认真执行“自愿、自由、保密和付给利息”的政策。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加强流动服务,做到定时定点有规律,按农历计算,逢一、六开展代办员业务,逢三、四、五、八、九、十下乡定时定点服务,在下乡服务的过程中,他带领代办员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原道头镇(现齐山镇)车家坡村刘惠田是一位退休教师,为人勤俭节约,提起曹阳华,止不住地称赞:“从1966年我退休开始认识他,从那以后,每年6月25日,他都来我家里上门服务一次,年年不断。”到1983年,曹阳华与全片五十多个专业户建立了定点联系,对他们登记造册,定期上门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在为百姓服务的实践中敢想敢干,一专多能,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凡是对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有利的事,遇到就管、见了就揽,时刻以满腔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看到社员到食品站找验猪员下乡验猪,往返跑腿耽误生产,他就当上了“验猪工人”,主动带动全社干部,在十个月内下乡验猪4248头。为了帮助老百姓节省开支,他又当起了“兽医”,学会了给猪打针治病的技术,义务治猪100多头。三秋期间,不少大队汽灯坏了,到城里修又需要好长时间,影响第二年小麦产量,他就当起了“维修工”,多次跑到城里学习汽灯修理技术,共修好15盏汽灯,并将这项技术传授给了全体信用社干部,直接支援了秋收秋种。

  因为工作努力用心,群众夸他是好干部,是一个合格的、值得信赖的农信人。他却说:“不管七员八员,归根结底是一员,就是人民勤务员,为人民服务无止境。”

  “大挎包”精神代代传承

  曹阳华的儿子曹利勇回忆说,“1982年底退伍后,我也来到了招远农信社工作,之后就被分配到父亲曾经工作过的金岭分社(现金岭支行)任信贷员。临去前,父亲亲手递给我一个黑色的皮包,并告诫我让我好好干,‘大挎包’精神不能丢。”

  在金岭镇工作的时候,走村入户时经常被乡亲们拉住,盯着他脸问:“曹阳华是你什么人?”得知是自己的父亲后,乡亲们都会说: “他可是个大好人啊!”很朴实的一句话,却是乡亲们对曹阳华最真实的评价。

  1984年夏天,一次强降雨引发了大水。当时曹利勇一家住在石星河村河畔的房子里,河水已经涌进院子,没过小腿,而屋顶在暴雨冲击下,稀里哗啦的漏雨。曹利勇搬着梯子正准备到房顶遮挡漏雨点,曹阳华却严令他立刻去单位“抢救”老百姓存单“底卡”。

  拗不过父亲,曹利勇冒着大雨,骑自行车十余里地到单位保护底卡。“当时都是手写存单,底卡都摆放在银行桌子上,怕进水或者漏雨淋坏了。父亲说,‘绝不能让百姓的利益受损’。老一辈的农信人,将‘大挎包’ 精神看得很重,将单位的事看得比家事重。”

  “父亲在世时,时常叮嘱我们说,‘这钱没有没主儿的,都有主,不是咱的,一分一厘都不能伸手’,这是做人的底线。老百姓把钱存在我们这儿,是对我们的信任,这份信任是一代代农信人一点一点拼出来的,不容辜负。”曹利勇说,小时候,看到家里桌子上偶尔放着点零钱,他们兄妹四人从来没人会伸手。

  2007年,曹利勇的儿子曹鹏飞到招远农信社宋家分社任柜员,连续三、四年,中秋节、春节都是在单位值班,没回过家。曹鹏飞回忆说:“在家时,我发过一次牢骚,没想到却招来了爷爷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他说‘年轻人,干点活累不死,你要记住你的身份,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常常会想起爷爷挂在嘴边的话,‘不管七员八员,归根结底是一员,就是人民的勤务员’。”

  从那之后,曹鹏飞兢兢业业,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工作能干在前头的绝不推脱,在罗峰支行担任支行行长一职时,他总是身先士卒,要求员工做到的,他肯定先做到。而今,爷爷的话始终萦绕在他耳边,“大挎包”精神也深深地镌刻在他的血脉中。

  2020年,曹阳华的孙子曹家乾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考入招远农商银行,分配到玲珑支行任客户经理。他也接过了爷爷的“大挎包”,穿行在玲珑镇的村庄、企业和街道,为群众提供金融服务。在他看来,“大挎包”精神不仅仅是全省农信系统的传承,更是他家的家风。“用爷爷的话说,就是我们家永远流淌着‘大挎包’精神的血液。”

  时光荏苒,“大挎包”精神这一农信人的法宝始终不曾褪色,正如曹阳华和他的儿女、孙子孙女一样,“大挎包”精神顺着时代的脉搏,镌刻进了家族的血脉,代代传承,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