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68)| 鞋底沾泥才是农商人的本色 曲国梁 |
【字体: 小 中 大】 2022年01月21日 点击:次 |
曲国梁,男,汉族,中共党员,1973年出生,山东莱阳人,1995年12月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出纳、会计主管,现任莱阳农商银行高格庄支行客户经理。工作近30年来,曲国梁先后更换了8个网点,但始终都在距离市中心最偏远的乡镇,他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用勤奋和坚守,用自己的青春岁月书写了新时代“大挎包精神”。从2008年担任客户经理至今,他把放出的每一笔钱当作自己的钱,用优质服务擦亮了农商银行的金字招牌。截至2021年6月,他管理客户11571户,已采集信息客户1010户,授信客户136户、授信总额263150元,管理村庄15个,已对接客户1559户、贷款余额2098.93万元。 鞋底沾泥才是农商人的本色 --记莱阳农商银行高格庄支行客户经理 曲国梁 从1995年12月参加工作起,26年的时间里,曲国梁换了八个工作网点,但始终都在距离市中心最偏远的乡镇,他经常笑着打趣:“我一直驻守在莱阳与其他县市交界的乡镇,在为莱阳城戌边。”一句玩笑话的背后,则是他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用青春岁月书写新时代“大挎包”精神的印迹。 农村是咱信用社的根 1995年12月,从山东省农业银行学校农村金融专业毕业的曲国梁来到了莱阳市农村信用社,22岁的小伙子从小在城里长大,他怎么也没想到,此后的26年时间里,他的工作地点竟然始终和城市无缘。 曲国梁的父亲从部队转业后在当地农业银行工作,和农民打交道多,曲国梁去单位的第一天,父亲就叮嘱儿子:农村是咱的根,在单位工作一定不能有城里人的坏毛病,要扑下身子,踏踏实实的为农民服务。 曲国梁工作的第一个网点是距离城区60多公里的躬家庄乡,躬家庄是距离莱阳城区最远的乡镇,当地很多村民买东西都去距离更近的青岛即墨。乡里通往城里的车每天只有3班,加上中途要到途经的乡镇停车等客,单程就得3个多小时。虽然每个月能休2次班每次2天,但来回路上就得颠簸将近一天。曲国梁索性就吃住在网点,营业室的守库间就成了自己的家。刚到躬家庄时有点听不懂当地人的口音,他就利用下班后的时间,到村里和村民们闲谈拉呱,很快学会了当地的方言。 营业网点每天早晨七点半开门营业,晚上五点准时关门,而农民们习惯了早睡早起。很多时候还没开门,他们就早早的等在门口。在征得领导同意后,曲国梁就每天早晨早开门半小时,晚上晚关门半小时,中午吃完饭就在营业室继续上班,为村民们办理业务。很快,躬家庄辖区18个村的村民们都知道农信社里来了个年轻的小伙子特别勤快热情,找他办业务可以利用早晚农闲的时候。在人生地不熟的躬家庄待了三年,曲国梁连续三年获得优秀揽储能手。 1999年1月,曲国梁接到调令去谭格庄镇。得知小曲要调走,周边很多得知消息的村民专程前来向他告别。看着乡亲们难舍的眼神,听着他们朴实无华的祝福话语,曲国梁心里有些复杂:既有不舍,更多的是坚定了自己扎根基层为农民服务的决心。 谭格庄是莱阳最北边的乡镇,距离城区依然很远。已经习惯了吃住在网点的曲国梁,来到这里后,继续把营业所当成自己的家。谭格庄是一个山区镇,面积较大,很多村到镇上也存在交通不便的情况,农民们多数是利用赶集的时间到镇上去办理业务。所以每逢赶集的时间,也是营业网点最忙碌的时候,曲国梁就早早的开门,热情迎接前来办理业务的农民,尽量不让他们在外头等太长时间。他知道,很多老人从村里到镇上一趟也需要翻山越岭,赶集的时间他们有很多事情要做。存钱的人身上带很多钱不安全,取钱的人身上没钱买不了东西,山区的农民每一分钱都来得不容易,这些浸着汗味的钱承载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 储户满意就是使命 2002年1月,曲国梁来到了羊郡镇工作。羊郡镇南临大海,东接海阳。威海至青岛的高速公路通车后,高速公路加油站上门揽储的任务就落到了曲国梁的身上。营业网点每天下午5点关门,4点半之前需要到几公里外的加油站将一天的现金拿到营业室。为了方便储户,曲国梁就借了一辆摩托车,和同事两个人每天去一次加油站。同事在换,但曲国梁却是一直坚守的那一个。夏天好说,摩托车兜起来的风很凉快,而冬天则恰恰相反,顶着呼啸的西北风去往加油站的路上,每一分钟都像是有无数的小刀在往身上割。 2002年10月,曲国梁在加油站取到3万多元的现金后,回程路上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想到身上还有刚收到的现金,他就用雨衣将装有现金的口袋紧紧包裹后系在身上,自己则顶着大雨回到网点。下车的时候,曲国梁全身透湿没有一点干爽的地方,而现金却连一个角都没有打湿。 2003年10月,曲国梁又来到吕格庄镇工作,这个镇以石材加工为主要产业,个体老板不少,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个体老板们对现金需求比较多。按照要求,对于5万元以上的大额资金需求,都需要提前一天向网点预约,以便备足现金。 2004年初冬的一个中午,石材加工厂的李老板打电话给曲国梁,自己下午需要赶火车去外地出差,急需带10万元的现金去进设备。可柜台上目前只有2万多元的现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何才能凑齐8万元?曲国梁和同事简单一交接,就出门去镇上的几个商铺动员存款。不是赶集日,商铺里的现金并不多,曲国梁开着车一直转了三四个村庄,才给李老板凑齐了需要的钱。李老板非常感动,他说自己同时给其他的银行也打了电话,没想到信用社的速度最快,他当场表示,以后所有的资金往来,全部到信用社来办理! 百姓需求记挂心头 在羊郡工作期间,曲国梁的儿子出生了。初为人父,曲国梁特别希望能够见证儿子的每一个成长的瞬间,但2001年结婚时,自己在乡下工作,与妻子不能天天相见,现在有了儿子,结果自己还是在乡下工作,不能天天回家,他非常内疚。其实,不少人劝他想办法调到城里来,起码可以照顾一下老人,接送一下孩子。但每次想到乡下网点的艰苦条件,曲国梁就会想:我选择的是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服务“三农”的银行就必须得和农民在一起,再艰苦的工作也得有人干,我已经适应了这么多年,就再干一段时间再说吧! 2005年9月,曲国梁终于来到距离城区相对近便的河洛镇上班,每天都能见到3岁的儿子,他非常满足,心想:如果能一直在这里上班,进不进城都没啥了!可谁也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2006年4月,拿着一纸调令,曲国梁到了莱阳最东端的山前店镇。 山前店是莱阳的果业大镇,农民以种植苹果为主,镇政府驻地周边集中了很多冷库。每年秋天苹果丰收的时节,也是冷库老板们最忙碌的时刻,收购苹果的业务让他们需要大量的资金周转。 2008年1月,曲国梁开始从事信贷业务。他得知个体户唐瑞波刚租了一个冷库,但苦于手头没有流动资金,正在犯愁。曲国梁通过打听了解到,唐瑞波已经跑了好几家银行,但都还没有贷出款来。经过走访村干部,曲国梁了解到唐瑞波平时为人和善,勤劳能干,蒜苔收储经验丰富,很有经商头脑,便利用政策为唐瑞波调整了授信额度,一次性为他发放贷款5万元。利用这5万元贷款,唐瑞波的冷库一下子就多收了50吨蒜苔,正好赶上当年行情好,一库蒜苔为唐瑞波带来一笔不小的收入。从此以后,唐瑞波成了信用社的大客户,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在信用社存入。 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只要听说哪个村里有人要搞养殖或是扩大生产规模,曲国梁就会第一时间前往,实地查看经营规模,了解市场行情,为农民们仔细讲解信用社的信贷政策,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合理资金需求,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添上一把火。 2012年5月,曲国梁到了赤山支行。作为革命老区,当年赤山的群众们拿出结婚的被面绣制了一面“到前线去 杀敌立功”的红旗送儿子丈夫上前线,那面红旗至今保存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老区的群众们朴实无华,可地处偏远山区没有任何区位优势,丘陵地带土地贫瘠,仅靠种粮根本无法获得更多的收入,这里的经济发展一直不太理想,很多村民只能选择外出打工。经过调查,曲国梁觉得让老百姓了解信贷政策,放心大胆的搞养殖是一条出路。曲国梁不断深入农村、农户,对赤山支行管理的32个村庄进行了“扫街式”走访。利用赤山每五天一次赶大集的机会到集上去宣传,也利用农闲的时间到各个村里发放信贷政策明白纸。通过走访,广泛收集农业资金需求信息,锁定需求客户,发现客户需求,引导客户需求,帮助客户算好经济账,并根据农户需求,坚持不误农时、择优帮扶、简化手续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户的资金困难,培育了一大批忠实客户。 曲国梁并不是一个特别善谈的人,但在多年的农村基层工作中,积累了和农民打交道的丰富经验。他说,老一辈农信人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晚上一身泥水,时时刻刻都想着如何为老百姓服务,自己做的,不过就是在新时代用新方式传承老一辈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在基层工作,就要接地气,就要把每一个前来办业务的人当成自己的亲人。和农民们直接讲政策,他们不一定能马上接受,但你把他们当朋友,当亲戚,他们会更快的接受你的建议。凡事多站在农民兄弟的角度上想一想,既能做好业务,还能交上朋友。 有一次在梳理客户信息的时候,曲国梁发现赤山村搞日用品批发的吕庆章没有储蓄的习惯,他就上门去了解情况。吕庆章两口子也说了实话,自己的买卖资金流量很大,需要不停的买进卖出,存款实在太麻烦,遇上赶集还需要排很长的队,还不如把钱放在自己家里方便。曲国梁拿出计算器来,耐心的为他们讲解理财政策,并告知他们不需要担心排队的问题,头一天把资金需求提前告知,就不用担心排队耽误时间了。反复几次的做工作,吕庆章终于在信用社开了户,一下子存进了好几万,几年下来买卖越做越好,存款数额越来越多,曲国梁打心眼里替他高兴。 2019年10月,曲国梁来到高格庄支行。恰逢“党建共创、金融普惠”行动开展,农商系统以“整村授信”为载体,着力打通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为助力乡村振兴“贷”足马力。曲国梁充分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马不停蹄的开始挨个村走访调查。 村民们知道贷款是什么,可“整村授信”对他们来说是个新名词,曲国梁便充分利用高格庄镇政府工作会议和村广播站、村情通报、村黑板报以及各村民小组微信朋友圈等对整村授信工作进行政策引导宣传。截至2021年6月,他在高格庄支行管理客户11571户,已采集信息客户1010户,授信客户136户,授信总额263150元,管理村庄15个,已对接客户1559户,贷款余额2098.93万元。 2020年春天,曲国梁为东大策村搞养殖的的粘学清办理了35万元的贷款,去走访的时候得知粘学清的哥哥粘江荣带着妻子从省城济南回村创业,承包了大片土地准备种植小麦玉米,并打算搞林下养殖跑山鸡。曲国梁听说后就上门去为粘江荣讲解刚推出的“鲁担惠农贷”政策,国家在新冠疫情期间对这款产品有利率补贴,非常适合粘江荣。20万元贷款资金到位后,很快粘江荣的各个项目就顺利上马,当年就结清了贷款。第二年,又接着办理了“创业担保贷”。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让粘氏兄弟俩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坚定了更多农村青年回村发展的信心。曲国梁说,看到村里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面孔,真心觉得自己多年来扎根基层是一件充满无限希望的事。 从刚参加工作的小青年,到如今已经年逾五十的中年人,曲国梁踏实本分的坚守在农村营业网点,从来没有一句抱怨的话。26年过去,当年和自己一同毕业的40多名同学都早已经进了城,只有他一人还坚守在乡镇网点。曲国梁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凡人,做着一位农商银行职工应该做的普通工作。其实,从他第一天走进柜台的那一刻,他就发誓,要用几十年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从2008年担任客户经理至今,他经办的贷款400多户,累计发放金额2000余万元,这些资金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添砖加瓦。 风风雨雨26年,曲国梁在自己走过的每一片土地上都留下了踏踏实实的脚印。他做到了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他用勤奋和坚守,传承了老一辈农信人的“大挎包”精神;也用努力和创新,迈出了新一代农商人的矫健步伐。(宫坤鹏 盖胜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