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大挎包”精神系列报道(24)| 百里水乡映初心 周长福 |
【字体: 小 中 大】 2021年11月15日 点击:次 |
纵观山东农信事业的创业史、改革史、发展史,“大挎包”优良传统始终贯穿其中。“大挎包”萌发于以李金玉为代表的老一辈农信人“听党话、为人民”的坚定初心,他们用汗水、心血和生命谱写了“大挎包”优良传统的生动实践,成为“为革命办农村金融的一面红旗”。 岁月的长河中,一代代农信人学习、践行、弘扬、发展“大挎包”优良传统,充分展现了服务“三农”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的为民情怀,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爱岗敬业的执着坚守,在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与实践的检验后,最终凝练出“对党忠诚,服务群众,勤俭敬业,公私分明”的精神内核,成为全省农商银行克服困难、战胜险阻、创造辉煌的红色根脉、基因密码和精神食粮。 筚路蓝缕,逐梦前行。今天,在已经吹响“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铮铮号角中,我们用文字记录这些以忠诚、责任、担当来传承践行“大挎包”优良传统的感人故事,以此鞭策全体山东农信人勇挑重担、主动作为、敢于胜利,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书写新时代的答卷,更好地推动全省农商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周长福(1935— ),男,汉族,中共党员,1935年5月出生,1978年4月入党,山东微山人,1974年参加信用社工作,历任信贷员、分社主任、微山信用联社工会主席,于微山农商银行退休。 40多年前,他在微山湖畔播撒下“初心”的种子,时光在物转星移中渐行渐远,那抹乡间最美的“挎包”身影,奔走在基层的乡村土地上,绽放着最耀眼的光芒!二十余年如一日,他始终坚持撑渔船、走田头、串渔家、访农民,像一叶扁舟穿梭于微山湖中,用“信,达于民;合,源于心”的农信理念,践行着一位农信人“挎包”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信贷员”“全国金融系统劳动模范”“全国金融系统学‘二兰’先进工作者”“省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八五建功奖章”等荣誉称号。 百里水乡映初心 40多年前,一位农金员在微山湖畔种下了一颗名叫“初心”的种子。 撑渔船、走地头、串渔家、访农民……一艘木船一顶篷、一张木桌一油灯、一架算盘几册账、一副碗筷一口锅,是他为广大渔民提供移动服务的全部家当。40多年间,他常年划着一只小船,像一叶扁舟穿梭于微山湖百里水乡。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有小舟助力,他靠着一双手撑船划桨、顶风冒雨,走村入户揽存款、发放贷款。见天色已晚,他就拿出船舱里的铺盖卷,揣着干粮、风餐露宿。艰苦的环境、充实的岁月,铸就了他勤劳朴实、敬业奉献的宝贵品格。 他,就是周长福。美丽湖光映照着他无悔的初心,也见证了他40载不平凡的农金岁月。 筚路蓝缕铸丹心: “我决心在湖区干一辈子” 周长福与信用社结缘于1974年。在职期间,曾担负一个渔业管区的农金业务。由他负责的渔业管区有5个自然村,共1035户、5760人。服务范围不仅包括遍布在660平方公里湖面上的各个生产基地,还涵盖了京杭运河通航繁忙的900多公里水路。 渔业管区的业务面广量大,工作条件却异常艰苦。在这种环境里,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撑船为客户提供“家门口”的服务。作为在渔船上长大的苦孩子,他为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农金工作者而感到骄傲。也因如此,他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把党的关怀和富民政策送到渔民心坎上。 和蔼的笑容、斑白的鬓角、矍睃的眼神,这是他留给大家的印象。平日里,为方便群众,他长期奔波于湖区,划船深入货运码头、船舱现场服务,进行跟踪服务。仅两年时间,他便跟踪运输拖队到苏北、江南开展工作数十次,吸收储蓄存款31万元。 1988年底,为组织资金,他带领几位信用员顶风冒雪,到苏北一带随船跟踪服务,收回贷款33万元,吸收储蓄4万多元,同时还帮助15户渔民解决了生产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在渔业生产禁捕和封冻期间,他深入渔民陆居点办理业务,及时解决他们存贷难的问题,为渔民的经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有一年的除夕夜,两位储户因急需用钱,从徐州急匆匆地赶到他家里,要支取3000元现金。可当时他手中没有现金,而分社也早已放假过春节。怎么办?为了解储户的燃眉之急,他不顾当地年关不借钱物的风俗习惯,拿出了自己口袋中的现金,又连去了5家渔民家中,给储户借齐了钱。 还有一次,一位渔民急需钱买船,但由于生产忙不能前来支取,便捎信给周长福。他立即准备好现金和干粮,第二天一早,便顶着呼啸的大风划船出发。行至湖区中心时,风越刮越狂、浪越起越高,一只小船出没在风浪里,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他不畏艰险,继续划船前进,饿了就吃点干粮,渴了喝几口湖水。由于是逆风行船,50多华里的水路他硬是走了10多个小时。当渔民得知周长福冒险划船来为自己支款时,激动地握住他的手,久久不放。 他深入大湖与渔民打成一片:白天渔民下湖劳作,他帮渔民外出采购生活用品;到了晚上,再把采购清单和物品一并送到渔民手里;为让广大渔民及时了解最新的金融政策,每当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变动,他都会第一时间印制宣传单,送到湖区各个码头和渔民的船头…… 一次偶然的机会,周长福得知独山岛附近一户渔民有存款需求,他立即撑船登岛为其办理业务,生怕耽搁了渔民的时间。不料返程途中,突然刮起了七、八级大风,下起了瓢泼大雨,还掺杂着冰雹。眼看天就要黑了,狂风暴雨掀飞了船上临时搭建的帐篷,被子、粮食、办公用品也全都被淋湿。 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和现金安全,他临危不惧,立即用毛巾包裹头部,下水去固定锚,并拼尽全力立在锚头上,随风刮行了七、八里路。时值寒冬,冰冷的湖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他一脚水一脚泥地淌了整整两个小时。一爬上岸,棉裤就冻成了冰疙瘩。最终,他保住了小船和船上的现金,但自己的头却被冰雹砸伤。 在湖区开展金融服务,工作难度要比在陆地上大得多。夏天,湖区芦苇杂草多,蚊虫也多,被草割伤、被虫叮咬是常事;冬天,湖区风大气温低,耳朵会冻伤,手也会冻裂。有人曾劝他说:“长福呀,你身为主任,也是50多岁的人啦,在湖区这么多年,该要求换换工作啦!”他的回答却坚定有力:“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在工作上挑肥拣瘦,党需要我在哪儿干,我就脚踏实地在哪儿干好,我决心在湖区干一辈子!” 在日常服务过程中,周长福发明了带捎、吆喝、一船式、赶集和上门5项接地气的特色服务,受到了老百姓欢迎。为了方便群众,他不管外出还是在家,除白天正常办理业务外,几乎每天晩上都主动延长服务时间,为有需求的群众办理业务至深夜。不少外地客户也开始找他存款,并称赞他的七尺小船是“水上银行”,他的家是“储户之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小岛渔民彻底告别了金融文盲时代。 这一叶扁舟,成了追随周长福数十年之久的“移动办公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用一颗赤诚之心,感动了渔业管区的所有渔民,与当地渔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也赢得了他们的肯定与信任。 扎根湖区写春秋: “信贷员要有穿风雨、吃泥土的精神” 周长福所在的昭阳信用社地处微山湖北岸,水域面积54.06平方公里,其中20余个行政村分布湖面或岛屿上,交通十分不便。然而,他不言苦、不怕累,始终冲锋在前、迎难而上,出色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 作为一名基层信用社主任,他主动承包了10个偏远的自然村,最远的村距离信用社有20多公里的路程。多年来,他凭借着一舟一楫,往来穿梭于涛涌浪汹的微山湖,浪头一次次打湿他的衣裳,冬日的寒风似利刃割破他的脸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湖区百姓迎来一系列惠民政策。根据多年在湖区掌握的情况,周长福与村干部一起商讨长远规划,利用京杭运河与微山湖交错地带资源丰富、港湾密布的优势,积极支持发展水上运输产业,并针对不同区域和产业,合理确定贷款投向、投量。 经过一年的努力,全管区已有运输船711只,拖运量52176个吨位,拖头59 艘,运输船横跨三省六市,纵横几十个港口。昔日的“三靠村”变成了闻名全湖区的运输专业村,该村还获得省、市“文明村”称号。 与此同时,在信用社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湖区还积极开挖养鱼池,发展商品鱼基地。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昔日的“荒湖滩”成为“鱼粮川”,渔民获得了渔粮双丰收。不少渔民拉着周长福的手感激地说:“若不是你前几年引导我们开挖渔池、养鱼种地,像这样的大旱之年,恐怕又要难看啦!” 1988年发生的一次灾情,让不少渔民对周长福满心感激。那年7月,江苏咖口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内河沉船事件,他所辖管区有41户渔民受灾,其中有15户最为严重,全部倾家荡产。听到消息后,他连夜赶到受灾现场,毫不犹豫地拿出积攒几个月的300元工资,帮助15户受灾渔民购置衣物和安顿生活。 随后,为帮助受灾户恢复生产,他一边往返邳县、台儿庄等地联系修船事项,一边组织发放贷款3.8万元,帮助渔民生产自救。从打捞修理渔船到安顿受灾渔民的生活,周长福前后奔波了21天。不少灾民含泪拉着他的手说:“长福,你真是党的好干部,是俺的贴心人!” 1994年,在担任昭阳信用社主任时,为了解决信用社贷款收不回、存款跟不上的发展难题,他任劳任怨、千方百计吸储存款,亲自带头上门服务。从几十元、几百元到成千上万元,他不嫌钱脏钱零,细细查点满是鱼腥臭味的钞票、取角扯平,和客户有说有笑。 将心比心,以情换情,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信用社在当地百姓中树起了威信,也有了朝气,每天门庭若市。然而,面对几百万贷款收不回来的局面,他感到棘手痛心,压力渐渐席卷心头,常常夜不能寐,独自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抽起闷烟,一根根烟蒂塞满了小小的烟灰缸。 那段时间,天刚一亮,他总是第一个到单位。风餐露宿、逐户走访,以理以情催收逾期贷款。在小小的办公室里,总能看到他埋首伏案的身影,与信贷人员集思广益的场景;在田间地头,在农户街村,在渔船小岛,也总能看到他堆满笑容的脸庞。这也验证了他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信贷员,就要有穿风雨、吃泥土的精神。” 老骥伏枥严律己: “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工作” 在当地百姓眼里,周长福是助推农业发展的“及时雨”;昭阳这片土地,也因为他的存在,像一颗正冉冉升起的朝阳。 有这样一组数据:自1988年以来,经他签发的贷款达2529万元,为当地渔农民更新添置运输船811条,发展拖头65艘,实现乡镇企事业单位年纯收入2222万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多年来,他审时度势,适时发放涉农贷款1050万元,有效支持了5个村、443户渔民开发荒滩3312亩、挖鱼池276个、建网箱167个、鱼苗2484万尾,仅1994年产鱼量达116万吨,粮食收入149万斤,年纯收入631万元。 一连串写满累累成绩的数字,见证了在信用社的大力扶持下湖区经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着周长福为此付出的不懈努力。 他肯吃苦、能付出,也一直严于律己。在贷款发放方面,他始终坚持“四不贷”:一是关系人情贷款不贷;二是不经亲自考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不贷;三是违反贷款原则,不符政策的不贷;四是没有信用观念的不贷。 1987年6月,他的邻居想贷款买单放拖头,多次找他贷款。当时,他经过考察,认为运输业并不景气,贷款经营存在很大风险。邻居每次来找,他都耐心说服,始终没有办理,也因此使邻居产生了误解。后来,经营单放拖头的商户都赔得倾家荡产,邻居这才恍然大悟,带着歉意对周长福说:“大叔,当初多亏你把得准,没有贷给我款,要不然,我现在真不知道怎么办呢!” 在湖区工作的36个春秋,他深深爱上了美丽富饶的微山湖,爱上了勤劳善良的湖区人民,更爱上了党领导下的农村金融工作。在他看来,在工作上严格律己,就是对老百姓负责任,就是为农信事业谋长远,就是用实际行动让农信社的“金字招牌”更闪耀。 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一线,周长福为发展湖区经济、改善当地民生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的肯定和表彰,也获得了老百姓的一致认可和赞扬,他连续九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金融业红旗手”;同期,还被评为“全国金融劳动模范”。 周长福的光荣事迹,随着碧波荡漾的微山湖,在孔孟圣地传颂开来,先后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报刊上刊登转载。而他却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应该做的工作,党却给我这么高的荣誉。对比先进人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离党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时光,在物转星移中渐行渐远,周长福仍在农金路上跋涉着。那抹映在湖光里最美的挎包身影,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这道光,是农金人心中的温暖之光,也是为之不懈奋进的精神之光。(卜娣娣) |